首页 跨境金融 金融创新

第二批金融创新经验案例

来源:

发表时间:2021.08.24

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第二批

金融创新省内复制推广经验案例

 

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目   录

 

1.开启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新征程

2. 非居民账户开户场景应用金融科技创新

3“一户百币”便利跨境金融助力企业拓展RCEP市场

4.便利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打通农产品贸易金融通道

5.货物贸易电子单证审核

6.构建区域银行间人民币与越南盾兑换汇率报价机制

7.人民币对缅币兑换市场参考报价机制

8.非主要货币“互开本币账户+货币对存+现钞调运”

跨境金融合作模式

9.智慧金融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

10.中国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平台线上融资“跨境贷”

业务助力外贸小微企业发展

11.区块链服务平台出口应收账款融资业务

12.非涉外型境内企业境外融资国际商业转贷款

13.积极引入新型金融机构 丰富片区金融业态

 

经验案例1:开启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新征程

 

为引导市场采购贸易带动地方产业和外向型经济发展,官渡区加速高质量推进昆明市场采购贸易试点建设,积极探索跨境贸易结算新渠道、新方式,以需求导向、创新探索、协作配合等举措,全方位提升市场采购贸易小商品外贸服务便利化程度,释放昆明市场采购贸易试点外贸潜力,助推自贸试验区建设。

一、主要做法

一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深入新螺蛳湾国际商贸城“市场采购贸易”试点,多形式、多渠道、多视角,了解外贸供货企业、物流企业、货物代理企业、报关企业在跨境结算中支付周期长、程序多等痛点和难点,积极寻求政策、流程、操作突破口,形成便于市场采购贸易主体参与、监管部门便于监管、市场主体广泛运用的有效结算方式。

二是以创新探索为目标与先进地区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地区保持沟通对接,学习借鉴跨境人民币结算的新模式、新思路,结合官渡实际,不断传承创新工作运行管理机制,推动服务贸易与新业态、新产业相结合,实现跨境人民币结算和外贸交易量齐头并进。

三是以协作配合为根本加强商务、外管、海关、税务、市监等部门对跨境人民币结算的沟通协调,加强在通关便利、免税申报、结算汇兑等关键环节的协作配合,逐步形成适应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发展的管理制度和规则,激发市场采购贸易的活力,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

二、实践效果

一是跨境收款“便利化”。通过接口对接,昆明市场采购贸易联网信息平台打通了与当地银行的数据共享,实现线上平台数据共享,当地银行即可获得真实有效的市场采购贸易信息及相关电子凭证,并以平台为基础完成跨境资金结算审核,及时在线上为客户境外汇入资金收妥入账。2021年7月1日实现了市场采购贸易模式下首笔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结算金额10万人民币。

二是贸易成本“节约化”。以人民币进行跨境贸易结算节省了市场采购贸易主体两次汇兑所引起的部分汇兑成本,采用人民币进行跨境贸易结算,则可减少其中一次兑换并节省有关费用,切实解决各主体在贸易过程中收汇难、成本高的现状。

三是服务运转高效化”市场采购贸易以人民币进行跨境结算,减少汇兑次数和资金流动环节,提高贸易主体资金使用效率;企业减少人力资源投入和相关资金投入,有利于贸易主体加快市场采购贸易运转速度。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是提升贸易交易额。强化业务部门之间的协调对接,创新支付工作方式,切实提升跨境人民币结算贸易便利化程度,全力以赴做好建设和运营工作,推动昆明市外贸业务更上新台阶。

二是拓展服务覆盖面。充分立足云南省面向南亚东南亚的优势,多形式、多渠道宣传推介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招引更多南亚东南亚国家采购商就近到商贸城采购,帮助企业获得更多开拓市场的机会。

三是探索电商融合性。鼓励市场采购贸易和跨境电商发挥各自的优势,利用跨境电商平台获取订单,形成线下+线上的出口体系,优化多种贸易方式拼箱出口的监管体系,推进贸易方式与产业培育实质性融合。

 

(案例来源:昆明片区官渡区商务和投资促进局)


经验案例2:非居民账户开户场景

应用金融科技创新

 

随着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不断深化,瑞丽在我国与缅甸经济往来的区位优势更加显现,缅甸边民在我国境内开立银行结算账户、使用人民币进行金融活动的需求愈加突出,一直以来瑞丽地区依据《边境地区出入境通行证》、外国居民身份证(如缅甸马帮丁)等证件为缅籍客户进行账户开立,造成境内银行缺乏有效真实性手段对边民身份信息进行核实,也缺乏统一有效的途径对边民个人银行账户开展经营性活动进行统计监测,给反洗钱等工作带来了困难和风险。为规范跨境结算渠道,确保境外边民在境内开展金融活动合法合规,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授权昆明中支搭建了集生物识别、远程翻译、监测预警为一体的云南省境外边民银行账户信息平台,并在瑞丽成功实施推广。

一、主要做法

(一)成立组织机构。人民银行逐级成立了以行领导为组长,各上线银行分管行领导为成员的境外边民信息平台上线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组织、协调区内各商业银行上线工作及相关问题的决策。

(二)做好技术准备

1.网络环境和上线设备准备。瑞丽人行、涉及上线银行完成网络环境和上线设备准备,配备PC机、打印机、指纹信息采集设备、人脸图像采集设备、证照图像采集等设备。

2.联调测试。组织开展边民信息平台联调测试,瑞丽人行、上线银行按具体通知要求配合开展相关工作。

3.业务准备。一是制度及协议修订。上线银行根据相关制度及协议修订指引,完成上线相关制度及协议的修订和备案;二是应急准备。上线银行按照边民信息平台应急预案的要求,结合实际,细化业务应急机制,完善技术应急保障,确保业务连续性;三是业务培训。人民银行组织开展边民信息平台业务培训,上线银行在接受培训的基础上,组织对柜员、账户管理人员、客服人员等进行再培训;四是业务宣传。瑞丽人行、上线银行按照宣传方案织开展宣传活动,并做好舆情监测和处置。

(三)制度验收。人民银行对上线银行报备制度及协议的完整性进行审核。

(四)上线实施。人民银行及上线银行2019年10月25日上线运行境外边民信息平台。

(五)存量账户清理。制定存量账户清理方案,发布清理公告,补充完善存量账户生物特征信息,对境外边民信息平台上线前境外边民开立的银行结算账户进行清理。

二、实践效果

境外边民银行账户信息平台应用生物核验技术实现了对境外边民身份的唯一识别,落实了境外边民银行账户实名制;统一了证件翻译标准,实现了远程翻译和翻译信息的统一管理和共享;创新性地设置了证件到期预警和账户异常情况监测等功能,将违规开立的经营性境外边民账户及其个人信息、年检未通过的境外边民账户及其个人信息等违规信息统一纳入平台管理。同时,结合平台业务技术规范,形成了与境外金融合作客户身份信息备案规范五个系列(包括信息备案编码、柜面指纹信息采集比对、柜面证照图像采集、柜面人脸图像采集和比对、数据信息安全)行业规范标准。边民信息平台上线后,在完成试点任务的同时,极大地促进边境贸易结算便利化,对打击地下钱庄、影子银行,实现边境地区贸易结算阳光化产生积极影响,对“一带一路”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中国云南自贸区建设和人民币区域性国际化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案例来源:德宏片区管委会


经验案例3:“一户百币”便利跨境金融助力企业拓展RCEP市场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于2020年11月由东盟十国和中、日、韩、澳大利亚、新西兰共15个亚太国家正式签署。RCEP的签署标志着当前世界上人口最多、经贸规模最大、最具发展潜力的自由贸易区正式启航。为助力企业大胆进军、拓展亚太地区市场,昆明片区依托招商银行昆明分行探索以小币种结算进出口信用证的“一户百币”业务创新模式。这帮助解决了企业面对亚太地区国家多、币种多的经营情况时,跨境金融结算方面的难题,大大拓展了面向亚太地区的金融通道,便利了企业结算程序,助力“国内外循环”的双向链接和流动。这在云南省是具有领先意义的应用型创新举措。

一、主要做法

(一)便利“一户百币”制度流程

“一户百币”多币种国际结算业务是指在岸对公客户通过在银行开设的美元、欧元、人民币账户办理非常用挂牌币种的特殊国际结算业务。具体业务包括汇出汇款、汇入汇款和进口开具信用证,支持100多种货币的结算。通过“一户百币”业务,企业只需要向银行提出需要进行结算的小币种类型和金额,银行可通过内部系统中美元或欧元进行折算,从而为企业办理小币种信用证、进出口贸易结算。

(二)建立汇率风险保护机制

亚太地区各国国情不同,小币种种类多、波动大。以小币种开展国际贸易和金融结算会面临较大的汇率波动风险,为银行持续开展该业务以及企业进行国际贸易带来了难题。为解决该问题,银行设立了小币种汇率风险保护机制。在企业办理“一户百币”业务时,银行会要求企业必须有足额的授信额度或全额保证金,即客户的授信额度或全额保证金必须超额,以覆盖由汇率波动导致的风险敞口。一方面警示企业小币种汇率风险,提前做好预期储备;另一方面为银行和企业提升抗小币种汇率风险、增强业务持续性提供保障。

(三)体制机制保障业务创新

面对全新业务,银行总分支结构上下联动协同,串联成熟经验和本地情况,以“边推边试”的方式先行创业举措。在业务推进过程中,一方面业务行成立专项小组,反复排演,逐一识别并扫清障碍;另一方面,总行单证中心特别开通业务处理绿色通道,全程给予业务行专业指导和协助,梳理和打通了系统用户设置、资金清算、手工报价和系统处理的各个环节。同时,该业务需要境外对手行的高度配合,高效完成汇率手工报价和资金清算,在境内外联动、行内外配合的首笔“进口信用证+一户百币”业务顺利落地。

二、实践成效

(一)成功解决国际贸易中小币种结算瓶颈

国际贸易中,不少贸易对手方只接受本国货币信用证,而不接受美元、欧元等常见结算币种的信用证。“进口信用证+一户百币”的国际贸易结算模式成功解决了上述小币种汇款的难题,满足企业收付汇币种繁多的国际结算需求。招商银行云南分行目前就该业务(包括汇款和信用证)共为4个客户办理了10笔业务,业务资金总规模达到450万美元。该业务可兑换的货币种包括但不限于:韩元、泰铢、台币、越南盾、印度尼西亚盾、菲律宾比索等小币种。

(二)促进面向亚太地区的国际贸易增长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深入推进和由此带来的国际贸易日臻繁荣,企业对跨境金融结算产品的多样化需求愈加强烈,对跨境结算线上化的需求日益增长,银行电子单证汇出汇款、线上随心展等产品的大力拓展,让企业体验到“飞一般”的跨境汇款线上化服务。RCEP框架下小币种国家比例较高,“一户百币”有效的帮助企业在利用RCEP规则中对于小币种金融结算困难的后顾之忧。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是优化和推进跨境汇款“线上化”服务。便利化的跨境汇款服务是从事国际贸易业务企业的焦点需求。“一户百币”业务体现了昆明片区政策以市场需求为中心,重视跨境金融产品的融合创新能力。未来,为满足市场个性化汇款需求、提升企业体验,昆明片区将大力支持金融机构不断优化和推进跨境汇款“线上化”等产品服务,针对各国际贸易企业个性化的汇款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方案,提升市场主体的获得感。

二是扩大业务范围,复制推广成熟经验。针对亚太地区(尤其是东盟)国际贸易业务,纳入更多种类的小币种结算,扩大“一户百币”的业务适用范围,创新“一户百币”在结算便利、抗外汇风险、贸易融资领域的功能。同时,将“一户百币”结算模式在云南省更大范围内进行推广应用,服务更多的进出口贸易企业。

 

(案例来源:招商银行昆明分行、昆明片区商务金融服务局)


经验案例4:便利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打通

农产品贸易金融通道

 

云南高原特色农业是我国现代化农业的四种发展模式之一。云南的鲜花、咖啡、烟草、茶叶、食用菌、蔬果等农产品深受国外市场欢迎,每年出口量较大。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设立,以及RCEP的签署为云南农产品进出口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昆明官渡农村合作银行深耕云南农信国际业务,率先将跨境人民币贸易投资便利化政策运用、落实在农产品进出口领域,积极宣传推广、规范业务流程、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以创新优化的金融服务为高原特色的现代农业国际化发展持续提供支持。

一、主要做法 

一是率先将跨境人民币贸易投资便利化政策运用到农产品进出口领域,规范业务操作流程。为保证产品质量,农产品进出口对时间要求较高。因此,落实跨境人民币贸易投资便利化政策,缩短货物和资金的周转时限,对农产品进出口具有重大意义。在开户环节,银行按照相关管理制度和“展业三原则”要求,了解农产品供应商的经营情况、交易情况、资金情况等,核查相关资料和证件,之后客户可办理人民币单位结算账户开户、网银签约等业务,并签署《跨境人民币结算优质企业告知书及承诺书》。资金收付环节,在办理优质企业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时,查询企业分类信息为“A”,不是跨境人民币出口重点监管企业,即可为客户办理收付业务,无需再事前逐笔提供进出口合同、协议、发票、报关单等资料,极大简化审核流程。业务检测环节,借助工商、税务、海关、人行、外管局等共享信息监测分析,通过网银转账落地维护、电话跟踪、反洗钱监测等措施监督和管理,切实防范风险。

二是针对云南高原特色现代化农业企业,加强宣传和指导。对农产品进出口企业进行跨境人民币贸易投资便利化政策宣传,重点在于宣传能够享受便利化政策的优质企业认定标准。根据农产品进出口企业业务情况、经营现状进行初分,审慎筛选统计符合优质企业标准的名单,并根据自律机制的工作安排积极进行推荐。

三是通过

业务抽检、现场回访,夯实事中事后监管。根据跨境人民币贸易投资便利化政策要求,自贸试验区内的银行应事后随机抽检客户业务资料或者现场回访,昆明官渡农村合作银行按年将综合分析客户业务量、经营稳定性等因素,对客户进行抽检(抽检比例为客户数及业务量每年不低于10%),抽检工作开展前5个工作日内,将附件《便利化业务抽检通知书》送达客户,通知客户准备抽检资料。在抽检工作中按照调阅清单,逐笔审核合同、发票、报关单等资料真实性,和资金收付信息的一致性。

二、实践成效 

一是实现客户数量净增。在前期的宣传推广下,存量客户重启跨境结算通道:3家存量客户经推荐,评估认定为优质企业;新增24家办理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企业,其中优质企业名单内客户3家;昆明官渡农村合作银行成为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主要示范行。

二是结算量显著提升。2020年,昆明官渡农村合作银行执行跨境人民币贸易投资便利化政策,结算总量达到100857万元,较上年增长268%。其中,2020年优质企业跨境人民币结算量为39052万元,占总量38.72%。

三是建立良好口碑。目前,跨境人民币便利化方案在昆明官渡农村合作银行处于稳定推进过程。该通道目前流程简化、处理高效,除了时差跨度较大的地区,跨境人民币结算基本能实现当天汇出、当天入账,在银行收妥头寸到解付客户半小时内处理完毕。通过简化资料、压缩流程等举措为客户提供便利,从提高资金周转率、压缩销售周期等方面助力云南农产品高质量出口国际市场。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是创新发展资本类业务。目前业务类型集中于经常项目货物贸易结算,为丰富业务种类,提升综合能力,接下来银行将逐步拓展人民币资本金、全口径跨境融资及境外上市募集资金调回等项下人民币收入在境内的依法合规使用业务。

二是在便利业务办理的同时,强化内控管理。一切便利都以真实、合规为基础,简化资料审核、业务流程的同时,对客户、经营状况、资金流向的把关不能简化,通过内控制度建设,设置客户准入门槛,对业务进行监测和分析,有效甄别异常交易信息,确保业务合规性。

三是严格落实客户回访制度。按照方案要求和内控制度,定期对优质企业进行回访和抽查,对其经营现状,交易单证留存情况进行审核,如有不符合文件规定的情况出现,

及时纠正和反馈。

四是持续复制推广力度。实践证明,跨境人民币便利化方案行之有效,昆明官渡农村合作银行将持续不断进行专题类、打包类宣传,拓展客户,推动自贸试验区业务、云南高原特色现代化农业发展。

 

(案例来源:昆明官渡农村合作银行、昆明片区商务金融服务局)


经验案例5:货物贸易电子单证审核

 

红河片区货物贸易业务量占红河州85%以上,开展“货物贸易电子单证审核”,有利于实现“数据多跑路,企业少跑腿”,降低企业“脚底”成本,提升红河片区外汇结算电子化、低碳化水平,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一、主要做法

(一)有序推进货物贸易电子单证审核工作

按照分批实施和审慎推进的原则确定符合《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规范货物贸易外汇收支电子单证审核的通知》要求的中行河口支行、农行河口支行和建行河口支行先行开展电子单证审核工作,并要求三家银行分别制订了电子单证审核相应的内控制度,确定审核电子单证方式办理货物贸易外汇收支业务的条件和要求,切实保证电子单证传送、储存的安全性。

(二)找准突破点,筛选企业先行试点

红河片区多次组织人员深入片区走访银行、企业,筛选出15家优质企业作为自贸试验区红河片区第一批货物贸易外汇收支电子化单证审核准入试点企业。由中国银行河口支行、建设银行河口支行、农业银行河口支行主动对接15家优质企业,引导企业增加硬件设备,指导业务人员登录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平台或者网上银行提交申请书、上传相关影像资料,并提交交易指令,改变纸质化操作习惯,疏通客户端人员运用平台操作业务不熟悉的堵点。

(三)找准风险点,采取自律机制约定的方式防范。

为降低“货物贸易电子单证审核”工作过程中企业货物贸易真实性和结算唯一性的风险,红河州中心支局指导试点银行采取以下方式防范风险:一是约定企业一张报关单仅能在网上银行或“单一窗口”中申报一次;二是试点的三家银行机构分别制定货物贸易外汇收支电子单证审核流程和制度,并与试点的企业签订协议,同时通过外汇业务自律机制建立银行间货物贸易电子单证审核通报机制,互通企业结算信息,避免重复结算。

二、实践效果

国家外汇管理局红河州中心支局以“切口小”为导向,指导河口地区三家试点银行机构借鉴成功地区经验,结合市场需求,围绕试点的15家企业,采取“复制基础业务流程+创新风险防范措施”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客户网上银行/‘单一窗口’平台申请——海关平台数据比对——银行电子单证审核”的流程办理业务,推动“货物贸易电子单证审核”业务在自贸试验区红河片区落地,实现外汇金融服务突破。

截至2021年4月末 ,共办理电子单证审核业务210笔,金额3995.7万美元,惠及企业数16家。其中,农业银行河口支行通过网上银行为河口旺利进出口有限公司成功办理自贸试验区红河片区首笔货物贸易外汇收支电子单证审核业务,境外付汇1.4万美元,办理时间由2-3小时缩短为15分钟,业务效率大幅提升;中国银行河口支行成功为河口明成技术贸易有限公司办理货物贸易境外付汇1笔,金额14.4万美元,率先实现单一窗口电子单证审核跨境汇款业务在自贸试验区红河片区的首发;中国建设银行河口支行成功为河口宏飞进出口有限公司通过中国国际贸易单一窗口金融服务下国际结算渠道成功办理会务贸易境外收汇4.98万美元,率先实现单一窗口电子单证审核跨境收汇业务在自贸试验区红河片区的首笔落地。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是红河州中心支局将加强调研,及时了解各行操作流程及试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加强向上级局的请示汇报,适时出台指导意见,推动工作健康发展。

二是结合《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进一步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的通知》精神,通过逐步构建“企业分类”“银行分级”的信用约束和激励机制,推动银行从单证形式审核向交易实质审核的转变,积极探索放宽货物贸易电子单证审核条件。

三是进一步深化“货物贸易电子单证审核”工作,总结创造出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案例来源:红河片区管委会


经验案例6:构建区域银行间人民币与越南

盾兑换汇率报价机制

 

为满足(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红河片区(以下简称“红河片区”)企业和个人对人民币与越南盾的兑换需求,推动河口对越南经贸往来自由化、便利化,在人民银行红河州中心支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红河州中心支局的大力支持下,红河片区的所有商业银行和云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红河办事处依托外汇自律机制,形成红河片区银行间人民币兑越南汇率报价的统一机制,定期发布区域指导性汇率,为红河片区跨境贸易结算、货币兑换及现钞买卖提供指导性参考。通过市场自律的方式进行自我规范,填补了红河片区银行外汇业务自律机制县域层面的实践空白,引导越南盾兑换业务规范化、正规化发展,打造人民币与越南盾汇率定价的“红河模式”。

一、主要做法

(一)建立外汇业务自律公约

指导红河片区6家外汇指定银行共同签订《红河州银行外汇业务展业公约》《红河州银行外汇业务展业工作指引》《红河州河口地区银行外汇业务自律公约》,形成统一的业务审核标准,细化和明确了红河州外汇业务自律机制的日常运行规范,使红河片区外汇业务形成“自律”与“他律”的管理格局。

(二)片区金融机构全部参与报价

在外汇业务自律机制指导下,红河片区工行、农行、中行、建行、富滇五家商业银行州分行和云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红河办事处持续对越南央行、商业银行、地摊银行USD/VND等汇率市场报价进行盯市,全部参与人民币兑越南盾汇率报价。报价金融机构实现红河片区全覆盖,有助于提高人民币兑越南盾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程度。

(三)充分参考境外同业汇率,按照市场实际科学定价

各参与人民币兑越南盾汇率报价金融机构按照上一年度区域内跨境人民币结算量市场比重确定其报价权重,对各机构的报价进行加权计算,得出红河片区人民币兑越南盾汇率,充分保障计算结果的科学性。

(四)按时发布汇率统一执行

设立河口地区人民币兑越南盾兑换业务服务平台(以下简称“平台”),除中国和越南法定节假日外的工作日,每天固定时间由平台向全片区金融机构发布当日指导性汇率,各金融机构同时在营业网点发布以该汇率作为中间指导价的人民币兑越南盾汇率。

(五)制定控制机制确保报价稳定

为确保汇率的稳定性,当市场汇率单边波动幅度触及当次报价现汇单边点差幅度,各机构立即发起报价流程,平台重新发布新的汇率报价。当因突发事件导致市场发生剧烈波动,风险急剧放大时,暂停相关业务,待汇率稳定再报价,保证人民币兑越南盾市场化汇率的统一性和稳定性。

二、实践效果

(一)规范了人民币兑越南盾外汇市场

区域银行间人民币与越南盾兑换汇率报价机制的形成,逐渐熨平红河片区各金融机构之间人民币兑换越南盾汇率差异,引导贸易结算逐渐从“地摊银行”转到正规银行办理,人民币兑越南盾的汇率定价权也逐步从“地摊银行”手中回到正规金融机构。截至2020年末,红河片区商业银行累计办理越南盾各项业务24375万盾。

(二)提高了我国人民币兑越南盾汇率定价的主动权

抱团定价有利于在对外经济交往中逐步掌握主动权,目前红河片区发布的人民币兑换越南盾市场汇率与越南老街省主要银行的人民币兑换越南盾市场汇率已经非常接近,差距大约为5越南盾,河口片区各金融机构之间形成的自律合力产生正向影响逐步凸显。

(三)拓展了中越金融合作交流渠道

中国农业银行河口支行已经与越南10家银行建立了互访和交流机制,中越双方银行签署了合作协议;中国农业银行泛亚业务中心河口分中心与越南农业与农村银行老街省分行合作,通过河口口岸从越南调入10亿越南盾现钞,成功办理全国首笔越南盾现钞跨境调运业务。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深化金融合作机制,畅通跨境清算渠道

一是继续支持商业银行加强与越南金融同业建立合作,鼓励开展金融创新,在探索建立跨境清算渠道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二是建立深化对越金融开放合作的联系机制,扩大金融对外交流与合作。三是继续发挥好中信保的信用风险管理及保险支持作用,加大对加工贸易、直接投资、工程承包等领域的支持。

(二)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促进双边本币结算

一是鼓励商业银行扩大跨境人民币结算,并继续推进人民币与越南盾直接挂牌兑换。二是继续深化与越南金融监管部门的交流合作,加强货币合作,从边境地区向内地辐射,扩大双边本币结算的领域和区域。三是建议从国家层面与越南等周边国家签署本币结算合作框架协议,推动双边本币结算。

(三)推进南亚东南亚货币现钞供应中心建设

一是拓宽外币现钞跨境调运路径,继续支持各商业银行开展现钞进出境调运。二是发挥云南的区位优势,推动现钞跨境调运业务服务全国对南亚东南亚货币现钞的需求,把云南建设成为全国的南亚东南亚货币现钞供应中心。

(四)着力打造区域性货币交易中心

依托中国农业银行泛亚业务中心等已经建立的渠道,鼓励和支持商业银行发挥各自优势,试点开展商业银行间代理清算、存放、头寸调剂等越南盾业务,满足客户结算需求、繁荣代客交易兑换市场,进一步扩大越南盾业务量;在此基础上,积极向人民银行总行、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汇报请示,力争将中国外汇交易系统(CFETS)延伸至云南自贸区,将红河片区打造成为南亚东南亚货币的区域性货币交易中心。

案例来源:红河片区

经验案例7:人民币对缅币兑换市场参考

报价机制

 

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德宏片区推出人民币对缅币兑换市场参考报价机制,由成员单位轮值对外公布货币兑换参考报价,推动了片区人民币与缅币交易的规范性、公允性,进一步促进了人民币成为中缅跨境贸易和投资计价、结算货币,为中缅贸易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主要做法

(一)联合市场主体构建报价机制

为了对中缅双边银行“互开账户+网银清算+人民币对缅币撮合报价”的“跨境区域合作”结算模式进行再优化、再突破、再创新,德宏片区管委会牵头,多次组织召开片区银行座谈会,制定了《人民币对缅币兑换参考报价实施方案》。片区内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富滇银行、农村信用社等六家商业银行(以下简称“成员单位”)共同参与,发布人民币对缅币兑换参考报价(以下简称“参考报价”),形成德宏片区各商业银行人民币对缅币兑换市场参考报价机制。

(二)加权计算形成参考报价

每个发布日的指定时间内,各成员单位通过邮件、微信等方式将本单位确定的人民币对缅币汇率报价按模板报送至当日轮值牵头单位进行审核。轮值牵头单位以各成员单位上一年度跨境人民币结算市场占有率为权重(加权参数每年根据市场变化进行调整),对各报价进行加权计算(市场占比*汇率),形成参考报价。在人民银行德宏州中心支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德宏州分局的监督管理下,参考报价于每个发布日上午10:00对外发布。

(三)多渠道对外发布汇率





upfile

以每周五个工作日计算(除中国和缅甸法定节假日外),由六家成员单位按顺序轮值发布人民币对缅币兑换参考报价。当日轮值单位将参考报价发布到各成员单位,同时将该报价报备至德宏片区管委会,之后再由各成员单位辖属具备外汇经营资质的网点进行公布。参考报价以人民币对缅币(CNH/MMK)间接标价法分买入和卖出展现,报价交易最小货币单位1,以《人民币对缅币兑换参考报价模板》进行公布。此外,参考报价将于每个工作日在自贸试验区德宏片区微信公众平台上公布,以上六家银行也将同时在本行主要外汇业务网点电子显示屏上进行发布。


图5 人民币对缅币兑换参考报价模板

二、实践效果

(一)为片区内成员单位提供了货币兑换依据

人民币对缅币兑换参考报价发布后,各成员单位参照该报价办理人民币与缅币的本币结算业务,在约定浮动区间为3%的范围内执行兑换参考报价。此外,片区管委会将根据各成员行对缅贸易结算情况,不定期召开会议研究人民币对缅币兑换参考报价形成方式,不断修正计算方法,并最终形成符合市场需求的统一报价。

(二)其他兑换主体可获得权威性的参考汇率

各参与人民币与缅币货币兑换的单位和个人通过“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德宏片区”微信公众号等平台,获取每日发布的德宏片区人民币兑缅币参考报价,并以该报价为参考,开展货币兑换业务。中国建设银行云南省分行已根据此报价,在昆明开展相关货币兑换业务17笔。同时,该公众号的关注人数及参考报价的阅读量已达到了一定的数额。

(三)有效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人民币对缅币汇率牌价的成功挂牌,为中缅双方商人提供了官方认证的兑换清算渠道,引导了更多中缅贸易客户进入银行结算体系,有效保障中缅双方清算资金安全,推进德宏片区跨境金融产业发展,助推中缅双边贸易平稳发展,加速了人民币区域化迈向国际化进程。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宣传鼓励使用参考报价

通过各类途径积极开展跨境人民币业务宣传或培训,提升公众及金融机构对人民币对缅币兑换参考报价的认识度,加大参考报价在缅甸金融机构的宣传、推广和应用力度。同时,当德宏片区内企业、个人办理跨境贸易的合同签订、报关、结算等业务,涉及到中缅货币的换算或兑换时,及时向其提供最新数据,并鼓励其以参考报价作为重要依据和参照。

(二)扩大报价参与范围

进一步提升人民币对缅币兑换市场参考报价的科学性和权威性,将工商银行及中国银行在缅甸设立分行的中缅货币兑换报价纳入到参考报价的计算体系当中,增加样本数据采集范围,从而更加科学地反映人民币与缅币的相对价格与供需关系,降低边贸企业和个人汇率风险。

(三)进一步规范货币兑换市场

构建中缅银行间定期会晤机制和信息交流机制,搭建中缅跨境反假机制,打击跨境金融犯罪案件,开展对地下钱庄的查处。建立银行流动性、集中取款、金融风险防控等应急预案或实施方案,补位地方金融监管空白,防范地方民间金融风险发生,为人民币对缅币兑换市场参考报价机制的施行创造更良好的金融市场环境。

案例来源:德宏片区管委会

 

经验案例8:非主要货币“互开本币账户+

货币对存+现钞调运”跨境

金融合作模式

 

中越两国地缘相通、人文相近、商脉相连,随着自贸试验区建设工作的展开,两国边境贸易日趋紧密,边贸结算量日益增大。为主动融入国家发展战略,扩大对外开放,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红河片区(以下简称“红河片区”)积极推进中越银行间边贸结算业务合作,摸索出一套科学、完整的非主要货币报价、交易、结算机制,为中越客商提供了良好、便捷的服务,受到两国客商及当地政府好评,也为促进两国边境地区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而积极的贡献。

一、主要做法

(一)加强对外交流,深化双边金融合作

红河片区通过“中国农业银行泛亚业务中心”与越南11家银行建立合作关系,签订了《跨境人民币结算合作协议》、《边贸网银》、《越南盾现钞调运协议》等合作协议。同时形成双边互访交流与信息互通共享机制,建立同业授信,形成共同服务自贸试验区建设的金融合作纽带,促进中越金融交流合作。

(二)互开本币账户,建立非主要货币跨境结算机制

中越双方银行在《跨境人民币结算合作协议》下通过互开同业结算账户,即中方银行在越方合作银行开立越南盾同业存款账户,越方合作银行在中方银行开立人民币同业存款账户,双边银行每日往来资金按当日汇率进行轧差后相互对存不同币种相同金额资金完成结算。

(三)创新开展人民币现钞调运

积极就人民币现钞进出境调拨与越南金融机构开展对接,签订《中国农业银行云南省分行—越南农业与农村发展银行老街省分行边境贸易结算合作协议书》《中国农业银行云南省分行与越南越南农业与农村发展银行老街省分行运送人民币现钞协议》等文件,推动中越两国间人民币现钞调运业务发展。

(四)严守金融风险,建立风控与应急管理机制

通过建立包括市场风险控制、操作风险控制、国别风险和银行信用风险防范在内的风险控制机制,以及包括系统故障应急管理机制和汇率变动应急管理机制在内的应急管理机制,形成一整套完善的金融风险管理应急措施。

二、实践效果

(一)跨境人民币业务规模持续扩大

通过“互开本币账户+货币对存”机制,延伸非主要货币结算服务触角,形成完善的越南盾跨境结算机制,为境内外客户使用非主要货币跨境支付结算提供了切实的便利。至今共办理越南盾结售汇业务294笔,金额合计7103亿越南盾,折合人民币2.05亿元。办理对存业务285笔,金额合计7100亿越南盾,折合人民币2.05亿元。截至2019年11月末,办理人民币现钞进出境调拨业务203笔,累计14.07亿元。

(二)进一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通过人民币与越南盾的直接交易,畅通了越南盾跨境结算渠道,促进了人民币与越南盾区域性银行间市场的形成,进一步推进了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打破传统,创新升级越南盾结算方式。

为进一步丰富非主要货币结算方式,便利自贸试验区跨境往来资金结算,红河片区将力争通过中国农业银行泛亚业务中心在越南盾信用证和保函业务方面取得创新突破。

(二)加强监管,联合多部门建立风控机制。

为防控非主要货币跨境结算存在的各类风险,按照《人民银行账户管理办法》、《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印发货物贸易外汇管理法规有关问题的通知》(汇发〔2012〕38号)、《跨境人民币业务管理办法》、《中国农业银行泛亚业务中心非主要货币业务管理办法(试行)》(农银云规章〔2016〕25号)等相关规章制度,红河片区将联合多部门建立联合风险防控机制,加强金融风险防控,保障自贸试验区跨境资金往来。

案例来源:红河片区管委会


经验案例9:智慧金融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

 

缺钱、缺现钱、缺好用的钱一直是中小微企业的成长烦恼。作为国民经济重要构成,中小微企业在繁荣经济、稳定就业、推动创新、催生业态等方面扮演重要角色,但相比大型企业、国有企业及外资企业,中小微企业的金融短板依然凸显,如何运用智慧化手段精准帮扶,让生力军更加生龙活虎,不为融资“五斗米”折腰,昆明片区聚焦科技金融服务,搭建中小微融资平台,强化政银企三方联动,在提成效、节成本、降风险方面下真功,畅通融资信息收集发布渠道,促进融资业务标准化、流程化、透明化,提升融资服务时效性和精准度。

一、主要措施和做法

自贸区昆明片区通过科技金融赋能实体经济,进一步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为区内企业营造良好的融资发展环境。

一是打造中小微企业“金融画像系统”,提升银企能见度。昆明片区创新采用智能解析技术,以税务数据为先导,叠加工商、社保、电力、信用等实时数据为辅助,在分类分级、风险评估、优化整合基础上,对企业的历史交易情况、经营变化情况、产品竞争力、行业排名等进行大数据分析,形成企业交易信用评价金融画像,为机构提供更加全面、完整的参考信息,打破以往贷款银企间“将不知兵”“兵不识将”的信息鸿沟。

二是推行大数据征信排查,破解企业贷款瓶颈。以大数据为支撑,创新征信方式,综合运用企业工商信息、经营数据、商务数据、失信风险等各项信息,让数据“跑路”代替企业“跑腿”,同时提升银行融资前期工作效率,让银行能贷、敢贷、善贷。赋予守法便利以市场价值,使企业积累的信用资本转化为金融机构的放款依据,进而实现金融工具在中小微层面的有效利用。

三是构建“双线”互动平台,推动贷款服务数字化。运用金融科技手段,按照“政府督导、企业建设、市场运营”模式,在片区层面打造了“双线”(即线上线下)互动一站式融资服务平台,聚合推出了融资需求发布、金融产品比价、在线融资申请、优企筛选比对、银企线上问答、政府在线监管等六大特色功能,实现了金融产品与服务模式的差异化、定制化开发,在政府扶持监管更有针对性的同时,实现了银企融资效率更高,投放更精准的创新目标。

四是创建“金融超市”,激励融资产品推陈出新。在政银企三方融资服务平台上,邀请片区银行机构在金融超市“晒”产品、“晒”服务、“晒”价格,形成企业“下单”、银行“接单”的服务闭环。各行结合片区发展实际和自身业务特点上架金融产品,企业既可货比N家、照单点菜,又能个性订制、量体裁衣。银行可针对企业需求,提供“抢单”服务,追加提供优惠条件,实现政府监管下的银企双向互选,有效提升金融产品匹配度。

五是设立服务评价“纱窗”机制,筑牢监管“防火墙”。片区设立中小微企业满意评价指标体系,依据企业评价结果对融资服务进行“纱窗”式管理,即保持了各方信用数据有序共享,又对企业数据全程做到脱敏脱密、安全合法使用,对银行服务内容坚持透明化、可追溯原则,确保中小微企业安心经营、省心融资。

二、实践效果

一是科技金融拓宽企业融资新渠道。目前昆明片区“中小微企业金融画像风险评价系统”在西南地区尚属首家,在以往税金贷平台之外,为企业开辟了一条全新的融资途径。实现了从单一依赖财务三张表的主体信用评价机制转变为叠加公共数据为支撑的综合信用评价机制。

二是双线互动赋能优质高效营商环境。通过“线上申请、线下服务”的模式,提升快速响应能力与市场匹配效率,帮助中小微企业解决实际问题。目前,“中小微企业金融画像系统”已助力片区12家企业累计获得融资5500万元,比如,云南家红齿科公司通过“画像系统”和金融超市,仅用15分钟就成功申请到平安银行200万元贷款授信。

三是创新金融产品满足企业融资服务需求。金融超市目前已上架“财园助企”“银园助企”“银税互通”等系列产品。针对辖区企业货运仓储业务多的特点,迅速推出“金融监管仓”融资产品,有效解决了企业无物可抵的痛点,破解了中小微企业在土地、厂房、设备等实物授信瓶颈问题,实现中小微融资服务的提标扩面。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加强数据资源整合,创新金融信贷产品。未来将强化“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平台金融超市”平台建设,利用大数据分析展示功能,加强全区域数据归集整控,引入多维度政府数据补充,扩展数据纵深,在丰富信用惩戒、市场监管、税务、社保、电力等5大类数据基础上,争取将司法、国土、住建、海关、交通、环保等政务数据,以及水、电、气等公共数据进行归集整合,在确保数据安全的前提下,作为信贷数据向银行提供,促进银行信贷产品与贷户的智能匹配和抢贷选择。鼓励金融机构结合高原特色农产品、自贸区跨境金融、仓单质押等领域内容,创新符合区内产业发展的融资模式。

(二)建立完善的联动协调和激励机制。加强与金融监管机构联系,协同区内职能部门、产业园区、社团协会及各类服务机构,建立融资服务协调联动机制,在监管政策框架范围内,依法依规推动解决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融资困扰。同时,完善奖惩机制,鼓励各家上线银行增加大数据信贷产品,特别是不以抵押担保为条件的信用类贷款产品,调动银行对中小微企业贷款的积极性,为下一步在大数据条件下批量审批信用贷款夯实基础,让更多中小微企业真切感受“放管服”改革成效。

(三)强化系统承载效能和安全保障。打造统一的管理服务平台,着力实现提效降本、实时监管、风险识别、欺诈防控、多维分析、全面展示的多重目标,确保“系统不瘫、网络不断、数据不丢”,在金融服务平台“高性能、高并发、高可用、高安全”运载能力建设上进行强化升级,保障平台安全高效运转,引驻更多金融机构上线服务,支持企业融资需求。

(四)加强宣传交流和争取政策支持。未来将借助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平台征信画像风险评价系统”、金融超市平台以及举办各类宣传交流活动,介绍片区在企业融资服务方面推出的便利化措施,提高政策影响力和企业知晓度。同时,积极争取国家、省、市部门支持,在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上出台更多引导政策,创新更多灵活安全的融资模式。

 

(案例来源:昆明片区工业和科技局、制度创新部)


经验案例10:中国国际贸易“单一窗口”

             平台线上融资“跨境贷”

            业务助力外贸小微企业发展

 

中越两国边境经贸往来频繁,为缓解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红河片区(以下称红河片区)外贸小微企业融资难题,中国工商银行红河河口(自贸试验区)支行基于中国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平台推出“跨境贷”线上融资贷款业务,助力进出口小微企业持续稳定经营与发展,进一步推动区域经贸往来便利化。

一、主要做法

(一)了解市场主体需求,开展针对进出口小微企业融资贷款业务

红河片区揭牌成立以来,工行红河河口(自贸试验区)支行结合片区外贸优质企业名单和自贸试验区新成立企业名单,充分了解外贸型企业贸易链各环节信息、企业整体经营情况、进出口交易量、交易结算等信息,为在国际贸易中长期受账款周期过长,资金占用成本较高等问题困扰的轻资产型外贸企业提供有针对性的融资贷款服务。

(二)运用金融科技手段整合信息,借助“单一窗口”平台开展线上融资“跨境贷”业务

工行红河河口(自贸试验区)支行按照“标准化、线上化、小额化、批量化”的工作思路,与海关总署合作将“跨境贷”业务接入中国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平台,基于海关平台进出口企业真实的报关单、税单、海关企业信用评级等数据作为信用风险评价依据,充分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等金融科技手段整合内外部信用信息,为进出口企业提供线上融资“跨境贷”服务。

(三)实现线上办理,手续方便快捷





upfile

工行通过中国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平台为企业进行三方协议签订、用户绑定及融资额度查看和融资申请操作,具备进出口经营资质的小微企业只需要登录中国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平台与银行完成签约即可查看跨境贷的额度。企业在工商银行完成对公账户开立、融资申请资料提交后1-2天即可实现线上提款,办理手续方便快捷。


图6办理流程图

二、实践效果

(一)纯信用贷款支持进出口小微企业发展

线上融资“跨境贷”是基于进出口小微企业纯信用的融资贷款,2019年12月9日成功发放云南首笔中国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平台线上融资“跨境贷”200万元,从企业开户到融资落地仅用五个工作日的时间,该笔融资还让企业享受普惠金融的优惠利率。截至2021年2月18日,工行红河河口(自贸试验区)支行累计为片区外贸型企业投放“单一窗口”跨境贷融资19笔,累计投放金额2397万元,全部为信用类贷款有力支持了片区进出口外贸企业发展。

(二)有效解决企业融资需求,企业满意度高

“跨境贷”业务的提款全流程通过线上模式实现,办理速度高效快捷,从开户到提款仅用一周时间,解决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临时性的资金需求;融资利率较低,降低了企业的融资成本及负担;融资额度高达300万元,贷款期限为360天,相比较同业信用类贷款融资期限仅为三个月至半年的要求来说,更能满足企业经营性的资金周转需求,较好的解决了红河片区外贸轻资产型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一系列的问题,获得了企业主们的一致好评。

(三)有力支持稳企业、稳外贸

“跨境贷”具有纯信用、易申请、利率优惠的特点,为红河片区进出口贸易型企业复工复产和经营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切实落实了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将普惠金融“增量、降价、提质、扩面”的落到实处,为外贸企业的长足发展注入了充足的资金“活水”。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扩大宣传,提升普惠面

加强与当地政府和海关等部门的信息沟通和联动,在红河片区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工作,持续推广中国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平台线上融资“跨境贷”,为外贸型小微企业提供融资贷款服务,真正抓好普惠金融、惠及民生的各项政策落地。

(二)创新产品,提升金融服务质量

一是以“跨境贷”融资为切入点,创新金融产品,为不同类型、不同需求、不同价值贡献的外贸型小微企业定制差异化服务方案,全面支持外贸型小微企业复工复产和经营发展,持续提升普惠金融的综合价值贡献。二是进一步优化金融客户综合服务,注重提质增效,围绕贷款报审实效、银企对接频率等多方面多措并举,为企业提供高效率、纯信用、低利率、线上化便捷的融资服务支持。

(三)加强审批和风险管控

一是动态跟踪外贸优质企业名单、自贸试验区新成立企业名单等,充分了解企业经营状况,加强信用审批。二是持续运用金融科技手段,提高小微企业信用风险评价和管控水平。

案例来源:红河片区管委会


经验案例11: 区块链服务平台出口

应收账款融资业务

 

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红河片区(以下简称“红河片区”)依托区块链技术开展出口应收账款融资,以白名单管理协作方式,建立银企间端对端的可信信息交换和有效核验、银行间贸易融资信息实时互动等机制,实现资金收付、质押物凭证、融资申请、放款等在内的多种信息共享,进行融资业务流程优化再造,便利银行快速准确办理企业融资项目审核和信贷授信查证,助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银行风控难问题。

一、主要做法

(一)组织部署,明确试点工作

组织辖区内8家银行集中学习国家外汇管理局云南省分局下发的区块链相关文件及资料,并成功签署试点确认函。试点工作正式开始后,有企业需要上链时,试点银行严格按照要求录入业务信息,保证数据的及时性、准确性。试点银行在可确保交易真实性的情况下,自主选择是否通过区块链平台进行信息验证及数据上链。试点银行应综合考虑市场环境、企业经营、融资背景等因素,自行评估是否为企业办理融资放款、融资规模等业务。区块链平台所提供的各项查验服务,仅作为银行办理融资业务的参考,不作为融资放款的单一标准依据。

(二)调研宣传,争取先试先行

外汇管理局红河州中心支局采取“缩小范围,重点突破”方式,积极走访调研,向企业宣传推广区块链平台相关知识,从有出口应收账款融资需求的企业中筛选出符合条件的优质企业开展试点工作。建设银行河口支行调研走访时发现河口某商贸有限公司资信良好,正好有出口应收账款融资需求,符合办理条件,决定将该公司作为试点企业,通过充分沟通交流,准备相关资料,熟悉区块链平台操练环境等,为试点工作正式开展做足准备。

(三)规范操作,完善业务流程

利用区块链不可篡改和数字签名等技术,建立银企间端对端的可信信息交换和有效核验、银行间信息实时互动等机制,推进业务流程优化再造。企业向银行申请质押融资时,平台提供两项服务:一是把关质押物信息是否真实;二是审核质押物是否重复使用或超额融资。该服务为银行审核融资项目提供参考,帮助银行把控融资风险。出口应收账款融资业务的端对端流程详尽,运用场景清晰,分别可从企业端、银行端、监管端进行流程化操作。





upfile

一是企业端业务简要流程:





upfile

二是银行端业务简要流程:





upfile

三是外汇管理局端业务简要流程:


二、实践效果

(一)助力外贸企业发展

跨境金融区块链平台减少了企业打印纸质材料、手工报送的繁重工作,简化了银行手工核对、现场核查的复杂流程,大大缩短了融资申请周期,有效降低了企业财务成本;端对端的信息核验机制,提升了企业融资成功率。2021年3月15日,建设银行红河州分行依托外汇管理局“跨境金融区块链服务平台”,按照“出口应收账款融资业务简要流程”,为云南自贸试验区(红河片区)一家企业成功办理出口应收账款融资15万元人民币。这是红河州及自贸区红河片区首笔基于区块链技术下的出口应收账款融资业务,也是云南省地州第一笔成功办理的融资业务。该业务的成功办理,为有效解决涉外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慢及银行融资风控难等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标志着红河州涉外企业出口融资进入“区块链时代”。

(二)便捷银行融资业务,降低融资风险

一是跨境金融区块链平台所提供的质押物信息真实可信。银行间融资信息实时互动与有效核验,有助于及时遏制重复融资风险。二是显著提升银行融资业务办理效率。跨境区块链平台提供的贸易融资批量核验,效率高、可信度强。三是坚持寓监管于服务的管理理念,进一步夯实了事中事后监管手段。通过在跨境区块链平台嵌入业务和监管规则,优化再造了融资业务流程。外汇管理局能够及时发现交易过程中的异常,既达成跨境金融服务目标,又体现了真实性监管要求,实现“监管即服务”的有机统一。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是红河州中心支局将加强调研,了解各试点银行机构操作流程及试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及时向上级局请示汇报,适时出台指导意见,推动工作顺利开展。

二是结合《国家外汇管理局云南省分局关于开展跨境金融区块链服务平台试点工作的通知》文件,积极开展宣传,督促金融机构适时走访企业,在控风险提质效的前提下真正帮助中小微企业解决跨境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切实做到金融服务实体,促进辖区经济健康发展。

三是将继续推广跨境金融区块链服务平台试点业务,总结和复制成功经验,推动试点工作取得实效,逐步增量扩面。

案例来源:红河片区管委会


经验案例12:非涉外型境内企业境外融资

国际商业转贷款

(可能涉及部门:人行、外管、银保监)

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红河片区(以下简称红河片区)持续深化跨境融资便利化,指导片区商业银行推出非涉外型境内企业国际商业转贷款业务,降低片区内中小企业跨境融资门槛和成本,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一、主要做法

(一)制定规程率先开展业务试点

根据红河片区企业跨境融资中存在的难点、痛点,中国农业银行河口支行(以下简称农行河口支行)积极上报请示,推动中国农业银行总行于2020年制发《中国农业银行国际商业转贷款业务操作规程》等规范性文件,明确了业务操作、会计核算、数据报送等流程,并率先在片区开展业务试点。

(二)规范业务操作流程

企业根据自身需要向农行提出贷款或贸易融资申请,注明通过中国农业银行国际商业转贷款获得该笔申请项下融资,农行河口支行对照相关规定进行审核,经审核符合条件后通过农行海外分行或境外代理行为客户寻找最惠资金,农行河口支行按审批权限发起信贷审批流程,报经州农行信贷审批结束后,农行河口支行向提供优惠资金的海外分行或境外代理行发出付款指示,提供优惠资金的农行海外分行或境外合作行在接到付款指示后立即将境外优惠资金汇入到农行河口支行账户,再由农行河口支行将境外优惠资金转贷款给客户。





upfile

图4 国际商业转贷款业务流程


(三)严格进行贷前贷中贷后风险控制和管理

一是在企业提出国际商业转贷款融资需求后,严格按照对应产品的相关规定执行,逐项落实客户准入、审批权限、授信额度占用、审批流程、融资期限、融资比例、单据审查、贷前调查、担保管理、贷后管理等工作。二是上下通力协作,中国农业银行总行注重按照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的规定,管理好银行外债额度占用;省农行重点开展境外资金筹集工作,通过询报价寻找优惠资金;州、县农行重点高质高效完成信贷审批相关工作,信贷审批过程严格按照《商业转贷款业务操作规程》进行规范化操作,为客户提供转贷款服务。三是境外人民币融资贷款发放给企业后,持续对企业生产经营情况、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贷后管理,确保资金不被挪用,做好事中事后监管。

二、实践效果

(一)扩大使用境外优惠资金受惠面

2021年1月4日,中国农业银行河口支行成功为境内企业发放了云南省首笔国际商业转贷款,金额人民币2200万元,帮助企业从境外融入低成本的资金,满足企业流动资金用款需求。为疫情期间经营困难企业提供了新的融资渠道。

(二)发挥规模效应,降低资金成本

按照国际市场惯例,资金的利率定价取决于用信主体的国际信用评级、资信状况。对于中小企业而言,普遍没有国际信用评级,从而难以从境外获得优惠资金。而商业银行的介入充分解决了这一矛盾,农行作为国有四大银行之一,在国际市场上享受较高的国际信用评级,借入资金成本具有显著优势,并把这个优势应用到服务中小企业当中。

(三)提升融入境外人民币资金便利性

一是国际商业转贷款申请门槛低、手续简便。企业只需提交与流动资金贷款模板一致的申请书,无需聘请全球协调人,无需申请开立保函,无需到外汇局登记。二是贷款时效快。境外分行或代理机构收到融资指令后,可在一天之内将资金汇入到红河片区商业银行,当天就向企业发放贷款,从企业提出贷款申请到完成发放时间压缩至10天。三是融资成本低。融资综合成本与此前在境内融资相比,降低了0.6%,为企业节省了融资成本。

(四)为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开辟了新的渠道

国际商业转贷款业务的落地实施,为推进《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国发〔2019〕16号)中“支持金融机构和企业按规定从境外融入人民币资金”提供了有效路径,同时,拓宽了人民币跨境流动渠道,推动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发展。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扩大业务受惠面

一是加强市场调研和产品宣传,进一步发掘红河片区企业融资需求,为符合条件的企业提供国际商业转贷款金融服务。二是拓展参与商业转贷款业务的境内外银行机构,为持续、稳定开展业务提供支持。

(二)优化业务办理流程

针对现行贷款发放实操流程进行优化,进一步探索引入国际商业转贷款系统平台,提升申请和审批、发放贷款便利化程度,为企业提供更高效和更优质的金融服务。

(三)强化风险防控

一是严格管理贷前信用审批、贷中规范化业务流程操作和贷后持续跟踪管理。二是经营行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办理业务,协助监管部门开展分析和监控,配合监管部门做好外债管理。

案例来源:红河片区管委会

 

经验案例13:积极引入新型金融机构

丰富片区金融业态

 

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德宏片区对新型金融机构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创新财税优惠政策吸引企业入驻,并对其进行有效分类管理。德宏片区金融机构集聚速度加快,金融业态更加丰富,对实体经济的支撑进一步凸显,金融领域开放迈出了新步伐。

一、主要做法

(一)对类金融机构进行分类管理

由德宏片区国际贸易和金融局、市场监督管理局、行政审批局、瑞丽市金融办、人民银行瑞丽市支行五家单位组成德宏片区工作联席会议,通过联席会议制度对类金融机构进行管理和登记。出台《金融机构及类金融机构注册登记指引》,对融资担保公司、典当行、商业保理公司、融资租赁企业及其他类金融机构的审批管理要求和流程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并对由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下简“一行两会”)审批的金融机构及由地方金融监管局审批的类金融机构进行分类管理、分类审批。

(二)多措并举开展招商引资工作

制定《德宏片区金融机构招商行动计划》,根据不同的行业对象确定招商目标。通过向专业招商中介机构购买招商服务、联合举办以金融产业招商为主题的专题推介活动和招商团队外出招商等多种模式开展招商工作。一方面,由主要领导牵头,分别针对持牌类及非持牌类金融机构构建两支招商团队,明确年内目标任务。另一方面,选定上海、广东地区现代金融业发达的地区,邀请当地有影响力的金融协会组织及行业内有代表的相关企业参加金融产业招商推介会。此外,德宏片区还根据引进的金融机构对瑞丽市经济实际贡献程度,对于帮助片区引入金融机构的企业、社会组织或个人,给予奖励。

(三)创新财税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发展

制定《金融机构入驻鼓励和扶持暂行办法》,对片区内金融类企业给予财税支持,进一步加速各类金融机构集聚。对经“一行两会”核准银行类、证券类、保险类等金融机构,金融租赁公司、基金投资机构、信托公司、地方资产管理公司、融资租赁公司、商业保理公司、融资担保公司、典当行、小额贷款公司等各类金融企业全面覆盖,从入驻、资本市场发展、税收、业务发展年度考核等方面,给予财政奖励及税收优惠。其中,新设立总部或将总部迁入片区的政策优于设置分支机构或子公司,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与“五免五减半”政策可叠加。

二、实践效果

(一)银行升级转型及新型金融机构引入成效显著

片区内已有四家商业银行获批将营业网点升级为自贸区分支行,分别为中国工商银行德宏自贸区支行、中国农业银行云南自贸试验区德宏片区支行、富滇银行德宏自贸区支行以及恒丰银行德宏自贸区分行。此外,片区引入新型金融机构8家,其中投资管理类3家、金融信息服务类3家、股权基金管理类1家以及融资租赁类1家,新型金融机构的引入改变了瑞丽地区近三年无金融机构入驻现象。目前,德宏片区注册金融机构累计达37家,为下一步片区金融产业多元化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融资租赁业务助力实体经济发展

目前,德宏片区已成功引入两家融资租赁公司设立分公司,其注册资本金及实际资金均已到位,且两家公司已为小微企业提供融资租赁1000多万元。其中,在德宏片区设立分公司的汇创融资租赁(上海)有限公司从自贸试验区成立一年来,通过车辆售后回租的融资方式,为36位个体小商户解决了450万元的资金需求,开辟了片区直接融资新途径。

(三)私募股权基金业务发展迅速

云南辰玥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及瑞丽市万诚银瑞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预落地驻德宏片区,因私募基金管理业务须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下称“中基协”)完成备案登记后方可从事经营,德宏片区相关金融部门已在积极辅导企业在中基协完成备案登记手续。此后,除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外,两家企业将凭营业执照依法自主以私募基金开展股权投资、投资管理、资产管理等活动。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优化金融业发展环境

进一步对各项财税优惠政策进行全面解读,加大对各项金融支持政策的宣传力度,放大招商引资效果。为即将开展业务的投资基金机构提供业务指导,帮助其尽快完成中基协双备案登记。政府提供办公场时,充分考虑区位、交通、周边商务及生活配套因素,突出瑞丽优势。通过龙头企业的招引带动吸引一批金融保险企业集聚,顺势打造金融保险产业集聚区。把产业培育、转型升级与金融互动发展充分结合,推动产业链和资金链深度融合,促进金融产业与实体产业转型升级的良性互动。

(二)拓展新型金融机构产品及市场

抓住政策窗口期,鼓励已注册的融资租赁公司积极开展服务,力争年内实现融资租赁业务显著增长,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推动工商银行、中国银行通过境内外分支机构联动,实现外保内贷、内保外贷以及跨境贷等融资产品新突破。推进中缅双边央行签订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为新型金融机构开展跨国新业务创造政策环境。

案例来源:德宏片区管委会